6月24-27日,國家會展中心(天津)成功舉辦了場館首展——中國建筑科學大會暨綠色智慧建筑博覽會。作為商務部繼廣交會展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后布局的第三個國家級會展中心項目,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首展為何重點關注“綠色”“智慧”?場館在運營管理方面將采取哪些新舉措?如何看待會展業的發展趨勢?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國家會展中心(天津)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王彥華。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
國家會展中心(天津)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 王彥華
響應“碳達峰碳中和”
綠色會展正當時
王彥華告訴記者,“十四五”開局,“碳達峰”“碳中和”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被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也成為了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關鍵環節。會展業作為經濟睛雨表、風向標,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既是行業轉型升級需要,也是踐行國家戰略的使命和責任。

從會展的基本功能來看,會展業應充分發揮貿易促進、投資合作、國際交往、人文交流等四大作用,不斷創新辦展模式;積極舉辦綠色題材展會、活動,通過會展平臺集聚效應,鏈接供給與需求、生產與消費、政府與市場,引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綠色發展政策,宣傳展示綠色產品,開展多元化高層次綠色發展交流,推動構建綠色高質量發展格局。
從會展運行主體來看,目前中國的“綠色會展”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政府、主辦方、場館方、參展商、服務商及觀眾多方聯動推進:政府應積極出臺綠色會展扶持政策加強頂層設計;主辦方及行業協會應組織綠色展會,推動綠色布撤展,制定相關綠色標準;場館方應重視展館綠色設計運營、控制能源消耗,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和節能改造;參展商和服務商應提高資源利用率、使用綠色展材和運輸設施,文明綠色施工;觀眾盡量做到綠色出行,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垃圾文明、分類丟置等。

廣交會、進博會等國內有影響力的展會正在逐步實施綠色發展計劃,營造良性互動的綠色會展生態圈。但總體而言,目前中國會展綠色發展的政策、標準尚不健全,目標、路徑、方法缺乏整體規劃和共識,全產業鏈重視程度參差不齊,行業組織未充分發揮作用且缺乏相關人才,中國的“綠色會展”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國家會展中心(天津)作為基地型展覽公司,在場館建設上以“綠色三星標準”,采用了88項綠色技術,碳排放總量較普通標準減少25%以上。在展覽運營上,開館首展中國建筑科學大會暨綠色智慧建筑博覽會(GIB)匯集建筑業全產業鏈近500余家知名企業,共同詮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內涵,是會展業綠色發展的一次生動實踐。作為國家級會展平臺,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將繼續發力,加強宣傳推廣,加大實施力度,提升展示效果,發揮品牌和示范作用,用新發展理念更好地推進會展中心深入健康發展。
以場館為核心
推動會展業智慧化升級
對于場館的智慧化建設,王彥華表示,“智慧場館”的建設要與“智慧城市”的發展相輔相成,國家會展中心(天津)立志打造成為一種全新的會展服務平臺,成為天津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將通過對展館及周邊資源的數據整合,實現業務數據化、數據資產化,打造數字經濟基石,為國展會展經濟片區實現產城融合、智慧運營提供支撐,樹立智慧城市名片。

國家會展中心(天津)智慧化建設歷時19個月,依托華為數據平臺,形成了“以IT核心能力賦能會展中心數字化運營”的智慧化建設、運營新模式,在國內率先實現“展館智慧化+業務數字化+體驗智能化”的全面融合。展館依托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以線上與線下相互融合的方式,將各種商流、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整合,實現新技術高度集成、智慧會展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智能。

王彥華強調,大數據時代,5G及WiFi6技術逐步普及,其高帶寬、低延時、強覆蓋、泛連接的特性極大地推動了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會展行業,特別是智慧展館的建設注入了新動能,場館將變被動式運維為主動式智慧運營,實現降本增效。會展業也可以以“智慧場館”為核心,由點到面,進而推動整個行業的智能化和標準化建設,推動會展業朝智慧化發展轉型升級。
堅持國際化視野
王彥華表示,作為商務部繼廣州、上海之后布局的第三個國家級展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的正式運營填補了中國北方缺乏超大型展館的空白,進一步優化了中國會展業發展戰略布局,實現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會展經濟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國家級和國際化是國家會展中心(天津)的標志,在運營和管理中要強化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國際化視野。中國經濟分類近幾年才出現會展門類,而早年間外國資本進入中國會展市場的態勢可謂是“攻城略地”,中國很多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專業會展項目都被外國展覽公司控制。當然,平臺型經濟絕不是封閉式的,場館的規模大小沒有意義,能實現和競爭對手抗衡才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國家會展中心(天津)的前進方向一定要在世界會展大格局中去謀劃安排,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迎難而上、正面競爭。

二是精準把脈定位。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項目承擔著服務國家戰略的重大使命,開館自辦首展就緊扣國家“雙碳”發展戰略,是會展平臺服務國家戰略的一次成功探索。今后,場館還將以市場化方式積極培育、引進綠色題材展會項目,為綠色會展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新的生命力,將國家會展中心打造成為服務“雙碳”戰略的綠色創新平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會展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進程中,體現綠色智慧優勢。
三是加強市場化思維。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展館和配套區運營管理創新采用綜合運營服務商市場化合作方式,GIB首展也沒有政府投入,在展館運作和展會各項服務保障工作中,以市場化模式搭建平臺,通過全市場化的操作運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商業中心模式,這是以市場化手段實現政府意圖的最佳實踐。

四是創新服務意識。在全國各地會展場館林立的當下,場館運營方更應注重對于客商的服務。國家會展中心(天津)要打響自身的服務品牌,要讓客商享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一流的服務體驗,指導思想上要一切以客戶的需求和體驗為導向開展工作。場館要以展覽主辦方、客商需求和實際體驗為導向,解決服務痛點、難點,以“市場化、開放式、共享型”理念打造會展產業利益共同體。
暢通產業鏈價值鏈
服務國內強大市場
王彥華指出,中國會展業連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大循環的促進平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將發揮獨特作用。新常態下,會展業將呈現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一是生態會展,推動可持續發展。緊扣國家戰略,會展業將圍繞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加快創辦展覽新題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推廣綠色低碳技術。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首展推廣綠色智慧建筑,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上進行了一次有益嘗試。下一步,場館將致力于把綠色發展作為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之一,除加快展覽題材創新融合外,統籌謀劃,將綠色低碳理念貫徹落實到辦展引展的全流程管控中,制定政策、建立機制和出臺標準,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是產業會展,暢通產業鏈價值鏈。“十四五”時期,推動我國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政策導向。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會展業將進一步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注重發揮會展業溝通交往的獨特功能,助力產業打通上下游,建立公共性技術服務平臺,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支持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在開放合作中形成更強創新力。例如,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創新舉辦的建筑行業大規模、高起點、高品質標桿性首展,填補了建筑行業沒有全產業鏈大型展會的空白。展會通過對建筑行業上下游關聯資源的充分整合,打造建筑行業全產業鏈貿易促進、合作交流和成果轉化的大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
三是消費會展,服務國內強大市場。擴大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新常態下會展業將推動消費升級,服務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國裝備、汽車、家電、紡織、醫藥、高新技術等生產領域展會發展前景廣闊;綠色健康、個性定制、社會互動、新生代、銀發等生活消費領域展會潛力巨大。“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實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會展業應為此作出更大貢獻,努力培育一批各行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展會,著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家會展中心(天津)也將堅持戰略引領,加快形成服務國內強大市場的展覽運營布局。
四是數字會展,線下會展的有益補充。新冠疫情促使線上展會迅速發展,數字化轉型成為會展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是,數字化轉型方向并不是取代線下展會,一方面未來線上展會將成為線下展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為展客商提供各類服務,有效增加展客商對展會關注度并促進參加線下展會;另一方面線上展會無法滿足參展商及其觀眾對實體體驗的需求,只能是線下展會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展會的質量和影響力比舉辦模式更重要,展客商將參加業界最好的展會,無論展會是在線上還是線下舉辦。因此,疫情常態化新格局下,扎實做好實體展會仍是首要任務和發展方向,同時可以積極研究如何滿足線上、線下相結合甚至一體化發展的需求,進一步延伸會展現場功能。
本文刊載于《中外會展》2021年9月刊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歡迎轉發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中外會展》雜志
訂閱電話:010--5165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