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可以說是疫情對會展業影響最為嚴重的一年。但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會展人齊心協力,努力克服不利影響,在“夾縫”般的平穩期中艱難開展。那么,哪些展會題材最火爆?這些展會有什么特點?本刊編輯部也通過梳理國內主要會展媒體的報道,對2022年1-11月 (截止11月28日)各地辦展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供讀者借鑒參考。
這些展會題材最火爆

筆者共統計了全國各地舉辦的245場展覽會,總展覽面積約1552.39萬平方米。這些展會涉及的題材包括汽車工業、農林牧漁、裝備制造、家居建材、綜合展會、餐飲食品、化工礦產、數字科技、文化創意、投資貿易、健康醫療、酒店旅游、廣告印刷、安全應急、嬰童玩具、日用品、交通運輸、紡織服裝、海洋經濟、跨境電商、人才就業、航空工業等22個行業領域。其中,汽車工業、農林牧漁、裝備制造、家居建材、綜合展會、餐飲食品、化工礦產、數字科技、文化創意等9類題材辦展數量在10場以上,總辦展數量為177場。
從辦展數量來看:
排名第一的題材是汽車工業。展覽數量達44場,占辦展總數的17.96%;汽車工業類展會辦展總面積達267.2萬平方米,占總展覽面積的17.21%。
排名第二的題材是農林牧漁。展覽數量達27場,占辦展總數的11.02%;展覽總面積87.6萬平方米,占總展覽面積的5.64%。
排名第三的題材是裝備制造。展覽數量為21場,展覽總面積比農林牧漁類展覽多,達130.1萬平方米,占總展覽面積的8.38%。這三個題材的展會也是僅有的辦展數量超過20場的題材。
從辦展面積來看:
面積最大的展會題材卻不是汽車工業,而是家居建材。在本次統計中,統計到家居建材類展會18場,在辦展數量上排名第四位,但展覽總面積卻高達306.2萬平方米,占總展覽面積的19.72%。
汽車工業類展會辦展數量排名第一應該在行業人士的意料之中。疫情爆發以來,各地汽車展都是較早復展的。這首先是因為汽車屬于高消費的產品,是政府刺激消費的必然選擇。其次汽車也屬于產業鏈條極長的高端制造業,涉及鋼鐵、塑料、電子配件等眾多產業,對支撐制造業發展也非常重要。另外,車展既可以由地方的汽車經銷商參展,也可以由廠家參展,參展商范圍大;同時車展觀眾大部分都是當地人,更容易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家居建材類展會辦展面積排名第一可能會讓人有點意外,畢竟辦展數量還不到汽車工業類的一半。但家居建材類展會占地面積大也是正常現象,例如東莞名家具展就貢獻了70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因為該展采用的是展館+家具城的辦展模式。但即便是正常在展館舉辦,第49屆中國家博會(廣州)的展會面積也達到了51萬平方米。家具、建材單件產品占地面積大,才是這些展會面積大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看,無論是辦展數量最多的汽車工業展,還是辦展面積最大的家居建材展,他們絕大部分的展會都是屬于消費類。另外還有一些在辦展數量和辦展規模方面排名前列的展會題材,例如農林牧漁類、餐飲食品類,也都是以消費為主。可以說,消費類展會是2022年展會的主流。
政府支持是關鍵
會展業是“一把手”經濟,政府的支持和參與是會展經濟能夠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在疫情之下,展會舉辦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多,因此政府的支持更為重要。

筆者按主承辦單位的性質將展會分成三類,分別是政府主導型、商業化,以及雖是商業化展會,但政府參與承辦、協辦等的“商業化+政府參與”。
從我們的統計數據來看:
政府主導型展會為69場,占總展會數量的28%。在政府主導型展會中,數量最多的是綜合性展會,達11場,包括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等展會;數量排名第二的是數字科技類展會,這與國家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
商業化展會為134場,占總展會數量的55%;展覽面積超874萬平方米,也超過總展覽面積的一半。這些展會覆蓋了幾乎所有展會題材,僅交通運輸、人才就業、航空工業三個題材未有純商業化展會。商業化展會中,汽車工業類展會數量最多,為26場;農林牧漁和家居建材類展會并列第二,均為16場。可以說,商業展現在已經成為了國內展會的主流,且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發展。
“商業化+政府參與”展會數量最少,為42場。這類展會大部分都是地方的重點產業展會,因此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例如中國跨境電商交易會,由福建省商務廳、福州市人民政府指導,商務部外貿發展事務局聯合福建省進出口商會、福建薈源國際展覽有限公司主辦;中國紹興柯橋國際紡織品面輔料博覽會,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紹興市柯橋區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紹興市柯橋區會展業發展中心主辦。在疫情之下,這種模式可能也是商業化展會求存發展的重要方向,不排除會出現更多的商業展主辦方選擇找一個政府部門合作尋求保護的狀況。
總體來看,商業化展會數量最多,這與行業同仁的感受可能不同。筆者認為,這首先是由于商業展的基數巨大,且分布在各地能更好地抓住疫情平穩的檔期。其次是因為經過三年的行業洗牌,能夠堅持下的主辦方本身擁有較雄厚的資本,同時生存和適應能力也在逐漸變強。
另一方面,政府主導和政府參與的展會加起來也接近一半,說明政府在參與展會舉辦方面的力度也在逐漸加大,隨著疫情的持續這種狀況有可能還會繼續強化。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不少地方,能夠被批準或者首先被批準舉辦的往往都是政府主導型展會或“商業化+政府參與”展會。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筆者認為首先是因為政府主導和參與的展會工作作風會更加嚴謹,對防疫標準能夠更堅決地執行,讓政府審批時會更放心。其次,這種展會主辦方能夠調動更多的醫療、消防、公安等方面的資源,在遇到疫情等緊急情況時能更好更快速地應對。
另外,會展人也要看到這種現象背后有利的一面。例如政府通過政府主導型展會首先對辦展環境、防疫措施、交通物流、酒店餐飲等進行了實際測試,這對展會放開是有利的。同時不管原因如何,政府主導型展會也是政府重視會展產業作用,支持會展產業發展的一種體現,這對整個行業也是利大于弊的。
疫情之下,政府對會展業的支持可以說至關重要,很多地方也確實對展會進行了真金白銀的資金補貼。但筆者認為,會展人現在最期待的也許不是具體的資金補貼扶持,而是南昌采取的“非必要不停辦”模式!
本文刊載于《中外會展》2022年12月刊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歡迎轉發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中外會展》雜志
訂閱電話:010--51654839